炎炎夏日,是蚊虫孳生和繁殖的高峰期,也是虫媒传染性疾病多发季节,当前正值登革热高发期,目前世界上尚无疫苗及特效药物用于预防及治疗这种传染病,为了守卫健康,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和了解登革热。
登革热简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传传染病。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属于乙类传染病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1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期,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
2传播途径
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登革热,在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免疫力,可持续1~4年或更长。
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型别登革病毒,机体可能产生增强性抗体,导致异常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普通)
发热
突起发病,24h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持续3d~7d。部分病例于发热3d~5d后,体温降至正常1d~ 3d后再次升高,表现为“双峰热”。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热度也较低。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疼痛
头,眼眶,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疼痛。明显乏力。
皮疹
发病后3-6天出现,持续3-4天,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
出血
发病后5-8天出现,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临床表现(重症)
严重出血
皮下血肿,肉眼血尿,消化道、胸腹腔、阴道、颅内等部位出血。
严重脏器损伤
急性心肌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损伤、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表现。
休克
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s、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
流行特点
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环境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本地暴发、流行主要发生于广东、云南、海南、福建、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
季节性
在我国输入病例常年存在,本地感染病例一般于夏秋季高发。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预防与控制
1、做好个人防护
2、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减少人群流动
4、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上面提到的登革热相关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具体的症状及住家周围有人感染登革热的情况,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