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国家发生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各类媒体有关甲型H1N1流感报道的增加和全社会对甲型H1N1流感的高度关注,一些人的情绪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尤其是曾经有过疑病症的人。
记得SARS期间,曾出现许多非典恐惧症、疑病症患者;禽流感出现后,又有人怀疑自己染上禽流感,肺炎康复后仍不敢出院,失眠烦躁。有人到过疫区,回家后老是感到身体不适,医院检查体温、胸片和血常规结果均正常,但仍然忧心忡忡,一天之内到医院检查好几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恐慌是公众缺乏安全感。通常,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心中的不安全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完善,人们没有足够的应付灾难或疾病的信心。面对传染病突然袭来,人们不仅有对疾病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一些不确定性的忧虑:比如生病了怎么办?会因此而被人歧视吗?传染给了家人怎么办?在这些因素的压力下,人容易变得脆弱,会在心理上形成更大的担忧和更强烈的恐惧感。
面对危险时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过度恐慌,过度夸大流感的实际危险性,整日惶恐不安,忙于用各种手段预防流感,影响社会生活,加重心理负担,精神焦躁不安,反而不利于预防流感,甚至于出现一些“心理流感”类症状。
科学证明,负面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负面情绪包括:焦虑、抑郁、无助、恐惧、怨恨。所以对抗流感,我们应尽量保持乐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们该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1、掌握正确的信息,了解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出现心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对甲型H1N1流感缺乏正确了解有关。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台和互联网等掌握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信息和防治知识,要知道甲型H1N1流感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千万不要轻信传言。我们只要对甲型H1N1流感心中有底了,就不会惊慌失措。
2、正确对待心理反应:部分人出现恐慌、焦虑、不敢出门、失眠等心理反应大多是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对疫情的了解和自我调节,绝大多数人症状都会渐渐消失,因此,用不着担心害怕精神会不正常;要明白恐慌、焦虑等情绪反应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也不是自己胆小、意志不坚强的表现,要善于接纳自己的情绪,不要刻意去克制。
3、学会倾诉:不要隐瞒感觉,要试着把感受到的情绪情感说出来,并且让邻居、朋友、家人和孩子一起分担并尽量多地去寻求他们给予自己的情感支持;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别忘记周围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情绪反应,试着与他们谈谈,这样能使自己的情绪反应很快平静下来。
4、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多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在疫情允许做好防护的情况下,要尽量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多与别人交流,相互鼓励,积极寻求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多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这样生活就会充实,不会使自己感到孤立无援,使自己尽快从恐慌焦虑中恢复过来。
5、避免不良应对方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吸烟酗酒、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更不要采取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接纳我们可能出现的恐惧感和紧张情绪,放松心情,当我们不去排斥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会减轻。
总之,适度的紧张对健康有利,但心理负担过重,反而会使自己抵御侵害能力下降。要消除恐惧感,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卫生环境,莫让甲型H1N1流感成为心理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