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汽车运用与维修(700206)
二、入学要求
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
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三年
四、职业面向
面向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接待等岗位(群)。面向汽车生产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销售企业等汽车生产和售后服务企业,就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汽车制造装配部门、维修部门、销售部门等。主要工作岗位为汽车生产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涂装、汽车饭金、汽车销售、前台接待等
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得下列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证书之-,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见表 1。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汽车电气、汽车结构等知识,具备汽车维修工具选择与使用、维修信息获取与运用、汽车定期维护、汽车发动机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底盘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汽车使用、维护、检测、修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汽车电气、汽车结构等知识,具备汽车维修工具选择与使用维修信息获取与运用、汽车定期维护、汽车发动机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底盘及控制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气设备检修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汽车使用、维护、检测、修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
(1)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
(1)能熟练使用汽车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
(2)掌握发动机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零件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大修竣工检验标准;使学生具有发动机拆卸、检修、装配、调整的能力;
(3)具有对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的能力;
(4)掌握底盘的结构与原理;
(5)掌握底盘主要总成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零件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
(6)具有汽车及其总成装配、调整、维修的能力;
(7) 具有对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的能力;
(8)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具备对汽车电器设备进行维护、调整、检修的初步技能;
(9)熟悉汽车电气设备各系统的线路及典型汽车的全车线路:具有对汽车电路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能力。
3.能力
(1) 具备正确选择并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及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
(2)具备阅读汽车维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汽车维修技术资料的能力;(3)具备汽车维护作业的能力:
(4)具备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其零部件拆装、检测与更换的
能力;
(5)具备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查、测试及其零部件和电路检修与更换的能力;
(6)具备汽车底盘及底盘控制系统维修检查、测试、调整线路检测与修理,总成修理与更换的能力;
(7) 具备汽车车身电气设备及其电路拆装、检测、修理和更换的能力;
(8) 具备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基本数字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信息技术能力,初步掌握汽车维修服务领域数字化技能;
(9)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
(一) 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1.模式构建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入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借鉴美国德莱弗斯模型理论,以工作能力递进式培养为原则,从人才培养组织实施和教学进程两个方面创新形成了“双轮驱动,五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该模式在教学进程方面,制定了每个培养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中包含了“5S”等职业素养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确保阶段性培养目标的实现,并参照德莱弗斯模型的技能培养标准,将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的技能目标定位为:应达到“合格者”的水平。
在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方面,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共同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双制定,校本教材双编写,实训基地双建设,教学过程双参与”,即:通过企业调研及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纲领性指导;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校企人员共同完成校本实训教材的编写,增强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学校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了校办维修厂,并将汽车维修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让学生参与社会故障车辆的维修等,实现了产学的“零距离”对接,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保障;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及实践能手,参与专业教学、实训指导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并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促进企业更加紧密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校企共育人才的目标。2.模式运行进程
该模式共分为五个阶段,具体技能学习标准及运行进程如
基础段:第1学期,主要进行规范性的学习。通过一些零部件的识别、拆装,掌握常用工量具的规范使用,同时学习钳、焊工基本技能,为下阶段的技能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的评价是能对学过的项目进行熟练展示,即由教师任意指定一个已学项目,学生能独立熟练地完成即可进入第二阶段学习,如不能通过则对不熟练的项目进行重新学习
加强段:第 2学期,以零部件拆装训练为主,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以能熟练拆装和熟悉各系统的工作原理为评价标准。如不能通过,则对不熟练的项目进行重新学习提高段:第 3 学期,继续拆装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检测与故障排除方面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结构推断其实现的功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这一阶段以能熟练进行零部件的检测与常见故障的排除为评价标准
实战段: 第 4、5学期,主要以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面的学习为主,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选择故障排除的最佳方案。在实训安排上,可以结合校内汽车修理厂维修案例或技术岗位需求,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带领下进行综合实战性训练,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阶段以整车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为校内学习结束的评价性项目,成绩合格的学生才可进入校外顶岗实习。
顶岗段:第 6学期,学生离开学校进入汽修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锤炼、发展。
(二)课程体系设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结合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阶段式”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以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增设“饭喷”专门化方向,供学生选择,可组织小班化集中实训教学;实训教学进程按“五阶递进”的实训标准和要求进阶式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了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专门化考证、选修课或拓展课的课程模块,建立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将职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强调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1)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因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维修岗位的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需适时调整和补充。这样,组建相应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很有必要,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都应该是来自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汽车维修企业,并具有多年经验,了解企业和岗位,他们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工作岗位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培养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开发与职业岗位相应的课程体系,编写与学生实训相应的实训工作单,真正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化,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使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有机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开发的校本教材和课程,丰富教材了形态,建立了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3)实行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相结合
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沟通,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要为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供方便。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建立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估的机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能力考核(4)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专业教师要定期到汽车生产和维修企业实习,并聘请企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转变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成为--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