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福建省档案馆利用馆藏红色档案,编著《记录·见证——档案中的福建党史》一书。通过100余份档案图片,讲述100个福建党史故事,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福建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书分三个部分共100篇,我们通过《小档说党史》专栏逐篇转载,一起去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
从1962年秋季开始的7个多月时间里,福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三季大旱灾,受灾农田面积达600万多亩。从1963年春开始,漳州平原竟然整整4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旱情导致龙海全县11万多亩水田缺水溶田,直接影响了春耕。地处九龙江下游粮食高产区的莲花、东泗、石码、东园等4个公社旱情尤为严重,田地龟裂,无法育秧插秧,再不采取适当的办法来年粮食将严重歉收。
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龙海县委毅然决定在九龙江西溪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地段实行堵江截流,把滚滚东流的九龙江水引入九九湾渠道,以挽救下游的10万亩良田。但这一方案一旦实行,将淹没榜山公社丰收在望的1300亩低洼田,对于公社而言损失同样巨大。当县委向榜山公社征求意见时,榜山公社干群没有犹豫 ,明确表态“宁淹千三,救十万”,划得来。社员郑水龟说:“我们淹了几百亩麦田、秧田,换来的却是下游几万亩良田的丰收,这叫做丢卒保车,很值得!”社员郑补镖说:“想起1960年6月9日特大洪水灾害,我们洋西全村受淹,群众被困山上,是党和政府派来了飞机、登陆艇给我们送吃的、送穿的,洪水过后,又是下游几个乡镇送来了柴草食品并派出大批民工帮助我们抢修江堤,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今天我们也应该帮助别人。”除了洋西大队外,玉枕大队也因堵江而缺少淡水灌溉导致2000亩良田旱情加剧……洋西人和玉枕人这种“丢卒保车、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使龙海人民最终战胜了特大的旱灾,取得粮食大丰收,全年粮食平均亩产过千斤,实现了既定目标。
1963年6月21日,随着《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著名诗人郭小川的长篇通讯《旱田不旱地》,盛赞了龙海人民的抗旱斗争,并配发短评《“榜山风格”的光辉》后,这一精神在全国人民心中得到高度认可。人们认为这是一首融合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赞歌,最终形成可以永远传承的“龙江风格”即“龙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