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狠抓基础知识巩固不动摇
(1)对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要引导学生逐一过关,重温教材,夯实基础。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刺激,并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点的关系图,突出主干,而不是一些零碎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要反复抓,力争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2)增加地理概念的复习。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地理概念的“一知半解”或“张冠李戴”。通过对地理概念的对比、分析和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的习惯。
2.精编试题,加强模拟训练
(1)根据考试说明,紧扣考点,精心编写试题;试题的针对性越强、火力越集中对突破地理知识结构中的弱点、难点效果往往越好,一定要避免漫无目的、狂轰乱炸式的题海大战。
(2)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课堂讲评,重在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总结规律、点拨疑难。要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指导和考场答题如何多得分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探讨学生出错的原因,商讨克服的办法和策略。
(3)练后抓反思。
反思是学生利用自己自主支配时间,对地理课堂讲评进行回顾再现,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整理。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考试失分主要在客观题部分还是在主观题部分;
②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理解问题还是审题不清;
③如果是知识理解上的问题,需要纠正错误理解,进行重新再认识,并以这一主干知识为中心,联系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实现漏洞知识的整体突破;
④如果是审题问题,就要思考造成审题出错的原因,并要仔细研究题材信息和问题指向,找出有效信息,并关注问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最终把握或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做题训练后的反思,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升华阶段,进行解题后的归纳总结,真正实现做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的关键一环。
3.回扣教材,查漏补缺
复习到了最后阶段,应防止出现地理知识“返生”现象,对有些地理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指导学生回扣课本和地图,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通读课本,自己觉得不熟悉的、不够理解的内容,平时遗漏的知识,就必须回到课本,认真看书加以记忆和理解。这一阶段重新阅读过去做过的各种练习题和考试卷是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对过去做错了的题目认真研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补救。
温习错题,查漏补缺才能达到知识升华、能力升级。要针对做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熟悉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而理解不透的问题,应该在指导学生看书的基础上多换角度去思考,多借助几个载体来整合知识,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以便提高知识应用时的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思路进行知识联系;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
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①影响因素类。如气候的影响因素、地震发生的影响因素等;
②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交通(铁路、港口等)建没的区位因素等。
③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武广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的作用和意义等。
4.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注重地理应用能力。
在复习中注意将知识点融合在新情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这与考试的命题方向相一致。综合案例复习和问题解决式复习是非常有效的复习方法。
(2)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没有正确的审题,只能徒劳无功。审题包括审题目、审材料等,在复习中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效信息、防止干扰信息。
(3)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地理试卷的特色。教师要设计专题,分门别类教给学生方法,如在地图中要读取图名、图例,分析分布特点或变化趋势等特征。同时,还应让学生充分挖掘图中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多接触各种类型的图表,注意图文互换、图图互换等。在各种地图中,有三幅地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气候图)是区域地理的基础,要反复阅读和填绘。
5.重视综合题的训练
地理学科综合题属于主观性试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储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并临场整理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答案。所以地理综合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是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表述能力等的展示和较量。
每次考试,学生成绩差异大的是综合题,获得高分的关键是综合题,综合题是各种新情境新案例的具体体现,是各类知识的综合载体,也是集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考前的复习中,需要十分重视综合题的训练,在试题讲评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在评析时转换角度进行变形和拓展。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要有一套合理的思维模式。
如某一具体地区的自然、人文各要素的现状怎样?利用情况如何?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生产与生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地理学科区域性特征告诉我们,任何地理问题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发生的。将各种地理知识融入一定区域,让地理知识有了根基,也就使地理知识空间存储有序化了。在训练过程中,应采用发散性思维,建立知识的广泛联系。
第一步,对某一选定的地理区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要素特征分析,并明确各要素特征的形成受其他各要素共同影响和作用。这一过程适用于解决某区域的某些要素特征的描述及其成因分析的问题。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在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和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闭塞的地形特征影响下,形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在干旱的气候和闭塞的地形影响下,西北地区的河湖具有河流稀少、流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陆湖,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水文特征。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形成了覆盖率很低的荒漠植被,进而形成贫瘠的荒漠土和盐漠土。由于干旱缺水,西北地区主要发展灌溉农业和放牧业,居民点和交通线多沿山麓绿洲分布。
第二步,比较判断该地理区域各自然、人文要素中的优势和劣势特征。这一过程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各地理要素中对人类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利和限制性的影响因素。如西北地区主要优势特征要素——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草场、盐类、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和矿产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边境接壤的邻国多。西北地区主要不利因素——干旱缺水,多风沙,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人口增长过快且素质较低。
第三步,根据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改造不利因素,寻求发展农业、工业、旅游等的方向和途径,并分析在人类利用资源发展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环境问题。这一环节适用于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寻找出路的问题。这是地理学科的终极目标,符合“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如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可引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发展粮、棉、瓜、果等种植业;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放牧业;利用盛产粮、棉、瓜、果和皮、毛、乳、肉等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利用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类、有色金属和旅游资源,发展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旅游业;利用边境邻国多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在资源利用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干旱频繁,用水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繁;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加剧等。
第四步,归纳阐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西北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措施可归纳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防治荒漠化,改良盐渍土,建设人工草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边境贸易,开拓旅游业;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遵循对症下药的原则,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进行阐述,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统筹兼顾、言简意赅。
实践证明,掌握这一套地理综合题解题思维模式,能让地理知识空间存储有序化,能使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得当、思路清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6.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
(1)规范训练,以身作则。
从历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答题不规范是失分的一个“大户”,因此,在后期的考前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错误为反例,加强规范解题的指导,重视答题思维的逻辑性、思路的广阔性、表述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的完整性的训练。而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教师在复习中也需做到规范,如语言规范,板书规范等等。
(2)减少失误,增加得分。
在考前复习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学会思考,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不少学生在平时复习时不注意表达的训练,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导致思路正确但回答不正确或不全面的情况常有发生,表达失误就是指这种情况。
为了使得分更加保险,下列技巧可供参考:
①精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但不可自相矛盾。
②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当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日本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不清楚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模糊答法为:日本位于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为:日本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
③条理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当然最好标上序号。
④主次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或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该学生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
总之,要有意识地加强解题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正如韩国棋手李昌镐所说的那样:“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表达、错别字等造成的非水平性失分,才能使学生在试卷上真正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切实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解决学生“会而不得分”的问题,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7.关注社会,关注热点
地理试题常常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必须清楚,热点本身并不是考点,地理考试最终考查的总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原理、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的地理技能。因此在考前适度地选取生产生活中与考试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武广铁路、京沪高铁、西气东输、江苏沿海开发、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等社会热点,回归教材、回归基础,这才是唯一正确、高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