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关地区人口多,中学少,小学毕业生入学难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城关地区新办一所中学。校名定为“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学”,并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坐落在德化城关湖前小区。办学之初,共2个班,105名学生,9名教师,李光德同志任首任校长。1997年秋季,经省教委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完全中学。如今学校占地面积58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成为我县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古老的瓷都,千年的炉火,铸就了源远流长的美名。 美丽的山城,悠悠的浐溪,哺育着生生不息的学子。 在高楼鳞次栉比,人流纷纷攘攘的德化城关湖前开发区,镶嵌着一颗引人注目的明珠。她是一方净土,绿树成荫,花团锦簇,雅洁幽静,书香飘逸。
她就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向上、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人才摇篮--德化第三中学。学校创办于1988年秋季,占地面积58316平方米,生均28.95平方米。创办伊始,只有2个班,105名学生,9名教职工。斗转星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特别是1997年升格为普通完中以来,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现有高中部26个班,初中部30个班,在校学生两千七百多人。2005年,全校教职工220人(其中专任教师182人),高级教师32人,本科学历教师196人,硕士研究生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全县中学唯一一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县级教学能手46人。是我县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
创办伊始,教学楼尚未竣工,教室不足,没有办公地点,没有教师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厕所,条件的艰难可想而知,然而三中的领导和老师迎难而上,勤俭办学,辛勤耕耘,努力拼搏,以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居全县第一(及格率、巩固率、优秀率、平均分等),实现了办学的开门红。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的改善。1989年县政府又拨款兴建了一幢1508m2的宿舍楼(其实是集宿舍、食堂、办公为一体),基本解决了没宿舍、没食堂、没办公地点的困难。1992年秋,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到14个教学班,760名学生,51名教职工,县政府再次拨款兴建一幢1425m2的教学综合楼,至此,学校的办学条件才得到初步的改善,开始设立图书室、教研活动室。1995年秋,徐昌裕接任校长。这一年,学校筹集了近10万元的奖教奖学基金,并成立了德化三中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1996年春,省教委主任郭荣辉、副主任王豫生等领导莅临学校检查工作,对学校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并决定在德化三中兴建逸夫工程,此举得到县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9月7日,由香港中视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赠80万港币,县人民政府投资300万元,面积近5000m2的逸夫教学实验综合楼正式破土动工。该大楼设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及劳技、微机、语音、电教科技等专用教室及师生阅览室等。1996年11月,校长徐昌裕作为福建省唯一学校代表赴港参加邵逸夫先生的捐赠仪式。1996年12月,县政府又立项批准三中兴建一座投资200万多元,设有40间教室的教学楼,1997年3月教学楼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于1998年完工,两大工程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需要。
而后,别具一格的校门,300M环型跑道的运动场和塑胶篮球场和排球场、图书馆、电教楼、电脑室、课件制作室,语音室等相继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设施水平。2012年学校办公综合楼的落成,学校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2011年,学校办公系统基本实现网络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还通过绿化工程、美化工程、硬化工作、亮化工程的建设,美化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文化品位,一所"花园式"学校成为瓷都教育战线的一道亮丽风景。如今,学校建筑面积27624平方米。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逸夫楼、教学楼、电教楼、餐宿楼、办公综合楼等建筑错落有致,塑胶操场、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校园绿化、美化、现代化融为一体,环境舒适、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