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考試公平和開放閱讀如何平衡
今年上海中考語文卷閱讀題中的“開放性答案”多了,這讓閱卷老師對如何把握答案、公正給出評分產生了不少困惑。可是否要為此將增加思維含量、測試學生文學閱讀能力的“活題”從語文考試中去除?這又將會對日常語文教學帶來怎樣的影響?日前,由上海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基地、《中文自修》雜志社主辦的第九屆中考與語文教育研討會舉行,考試公平性和閱讀開放性這對矛盾如何解,成為一線教師、閱卷者和命題者熱議的焦點。
考題變“活”增加老師評分難度
研討會對上海的中高考做學理性研究,邀請教師、教研員作為“教方”,命題專家、審題組、閱卷組作為“考方”,以及學術研究專家作為“研方”,並邀請外省市專家用“第三隻眼睛”看上海的語文試卷。
上海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副主任、《中文自修》雜志主編王意如教授發布了一份《2015年上海市初中畢業統一學業考試語文試卷評析綜合報告》,這份報告由一線語文教師、教研員、專家共同完成。報告顯示,今年中考語文卷閱讀題中,答案呈開放性的數量較多,即答題者可以根據個人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表達方式作出回答:不同角度的答案,被視為是等值的﹔評分的主要指標是答案和問題的關聯程度以及答案本身的邏輯合理程度。
這也讓不少學生感到,今年上海中考語文卷閱讀題更“活”了。七寶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周陶富說,過去的教學中,學生習慣於背答案而不是思考。一旦碰到自由表達就出現困難。開放就是要增加思維的含量,多一些活一點的內容。
但中考卷中的一道文言文理解題,在師生之間引發了一些爭議。爭議主要在於,從閱讀感受來說,標准答案提供的兩個含義在文本中沒有明確表示,根據個人的理解可以有多種答案。於是,有老師直言,這類題目的答案過度開放,即思維指向不集中,過於追求發散性,無法保証測量的信度和效度。有老師說,這樣也導致閱卷老師對這道題的評判,感到標准難以確定,這就是命題過於追求發散造成的。
開放性試題究竟是考還是不考?
在上海市語文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副主任徐默凡看來,這類“切身聯想”性閱讀題,文本沒有提供明顯的理解線索,只是創造了一個可能世界,閱讀者可以構建這個可能世界的邏輯,再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進行自由聯想,最后獲得目標意義。“學會這種理解方法對文學閱讀來說尤為重要。”徐默凡說。
但事實上,在語文界一直有一種聲音,學者們認為,標准答案對於閱讀,特別是“切身聯想”性閱讀題的考核是“致命的傷害”——明明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命體驗可以讀出不同況味的作品,憑什麼說命題者的解讀就是唯一正確的呢?歷年來,中高考語文中出現的一些引發爭議的試題,不少就是由多種解讀可能和唯一標准答案間的矛盾引發的。
為了追求公平,避免爭議,不考這類試題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不考對語文教學帶來的傷害更大。”徐默凡堅定地站在了“必考方”。他分析說,一方面這是測試學生文學閱讀能力的必要環節,另一方面,隻有“指揮棒”重視了,教學和研究才會跟上去。若考試不考,教學中就不會教,學生就不會學,長此以往,語文就成了選拔學生的機械工具,文學的魅力消失殆盡。
如何使分數的公平和答案的開放達到平衡?
“切身聯想性”閱讀題一旦開放,就面臨一個困境:即考試公平性和理解開放性,這對矛盾如何解決。在徐默凡看來,在目前的情勢下,隻有不斷改進試題類型和命題技術,才能使分數的公平和答案的開放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
他建議,可以運用多項選擇題的方法,把可能的答案制作成選項,再添加一些干擾項,請考生選擇。在命題技術上,還可以根據選項的合理性程度,賦以不同的分數。此外,還可以將此類題目出成小作文,完全沒有標准答案,隻制定評分標准和等第——不僅要測試學生的理解水平,還要考察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出於閱卷成本的考慮,此類題目不可能鋪展開來。
對此,多年負責蘇州市中考命題的教授級高級教師傅嘉德建議,開放性試題的評分標准和參考答案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到學生多種回答的可能性,以保証閱卷的公正性和試題的效度、信度。(錢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