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若没吃过面线糊,等于没来过泉州。”这是很多来泉州的游客对泉州面线糊的评价。对许多泉州人来说,晨起出门,随意走进一家面线糊店,点一份面线糊,一天的工作生活从此开始。因其简单、快捷又不贵,面线糊已成为泉州的特色“标志”之一。
一分钟不到,一碗呈糊状,里面加入大肠、醋肉的热气腾腾面线糊,便可端到眼前。代表闽南农家文化的卤大肠、小肠、碎煎蛋;代表伊斯兰文化的醋肉;代表农耕文化的香肠;代表海洋文化的虾仁、海蛎;和代表南北方文化交融的面线,在一碗大骨汤的调和下,食材在碗中碰撞、文化在碗中融合。再撒上西域来的胡椒粉、东北来的炸葱花、山东来的蒜泥等调味品,这样做出的面线糊,根根线面如龙须,游离于清澈的淀粉中,其味道清甜、鲜美、爽滑,食材虽来自天南海北,却具有浓烈的泉州地方风味。
泉州的文化,就是海丝文化的典范。她有度量,能包容一切;她有能力,能兼容共生。饮食如此,宗教也如此。
宗教千千万,教义不同,信仰不同,习俗不同,但他们都有生存的土壤。红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分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千年征战,结怨甚深;离开了发祥地印度,却在遥远的中国落地生根的佛教。千百年来,在你争我夺中,人类一步步向前。
合卷而思,我们不禁要问:宗教是否可以和谐相处?
是的,可以。
漫步涂门街,你会与世界各种宗教撞个满怀。这里有香火鼎盛,在民间有极高崇拜度的关岳庙。向西100米的清净寺传来真主安拉的训告。而斜对面,就是印度教的遗址。过个路口,学龄孩子在大成殿拜孔子、开笔、领红蛋,祈求学业有成。向北拐个弯就是铜佛寺,再走几步就是闽南甲刹——承天寺。一墙之隔的是为纪念开发福建的先民开闽三王的祠堂。向西百十米是有着一千七百年历史的——玄妙观。继续向西就来到了泉州南教堂福音堂。福建最大的佛教寺庙——开元寺,在东西塔的陪衬下,位于西街的尽头,已有千年之久。短短不到两公里的路上,你可以看到道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大寺和众多民间信仰小庙,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更神奇的是他们竟然能和谐相处,共同见证泉州城的变迁。很难想象一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融合是怎样的过程,这种对文化兼容并包,融汇贯通的态度和能力,泉州不得不让人叹服。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特意为此到访泉州,并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泉州留住了多彩宗教,宗教促进了泉州的发展,成就了昨日的辉煌。铸成了今日泉州兼容并包文化的根。一方面,泉州传统得近乎顽固,另一方面,似乎又包容得有点毫无原则。这恰恰是传统中国的精神,也是泉州所传承的——守着最坚硬顽固的信仰和规矩,才有能力和坐标,在其他方面更有弹性和变通性,更能吸收、理解和接受。
文化遗产,不仅是22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还有那碗古早味的面线糊;传承文明,不仅是喊口号做宣传,还有用脚丈量泉州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品味泉州的每一个遗迹。顶埔虎头山,泉城最高点,顶埔“至高石”就在我校校内;小山丛竹,崇福晚钟,就在学府路旁;双塔凌空、文庙生辉、清真夕照近在咫尺;清源鼎峙、东湖荷香、西湖烟霞触手可及;天后流芳、洛阳潮声、仙公观日天涯比邻。泉州十八景尽在你我身边。
这才是真正的泉州,她有海丝的度量,她是和谐的典范。让我们共同保护好泉州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泉州的中华文明。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