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山荒岭秃、穷乡僻壤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花果飘香、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平和县西坑村和新建村,走出了一条“产业引领+红色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驱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伴随着清香扑鼻的柚子花香,采风团一行来到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这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原红三团驻扎并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主要根据地。早在1998年11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西坑村调研新农村建设时,就提出“五点要求”,为西坑村的全面发展指明了“不一样”的方向。
如今的西坑村已成为网红打卡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别墅,气势恢宏的党校,生机盎然的果园,一幅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的乡村画卷。
西坑村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帮扶。2022年,西坑村搭乘“万企兴万村”的“东风”,与华能(福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漳州市柚多多果业有限公司等开展村企共建,构筑团结协作发展“连心桥”。
当年8月,华能(福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向西坑村村委会捐资近200万元,建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引水渠、饮用水池等,改造提升沿线道路。
“道路改造提升后,53座的大巴车可以直达乡村振兴党建学院,提升了通行环境品质;饮用水池的建设解决了村部及周边村民常年缺水的问题;引水渠投用后,解决了村民灌溉柚园的难题,促进柚子提质增产。”华能(福建)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驻西坑村第一书记陈志生介绍,公司还投入80万元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租用村集体的屋顶安装光伏设备,既遮阳隔热、防雨,还发电增收,每年可为村财增加5000元的收入。“目前,全村已有220户村民有这个意向。”陈志生介绍,将以西坑村为试点,致力将平和县打造为“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县”。
漳州市柚多多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出口、商超、电商等业务的镇办企业,产品远销海内外。2022年7月,公司与西坑村签署共建协议,助推柚子产业发展。柚多多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高松介绍,公司与西坑村签署共建协议后,每年优先收购西坑村的柚子,指导农户改良种植技术,提高蜜柚品质,达到出口标准、提高收购价格、确保农户收成,将产品销往国外。
在村企的带动下,西坑村逐步完善蜜柚园排蓄水系统、水肥一体化及微喷滴灌节水等设施,建设西坑新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试点。通过土地整理发展林下种养模式,引进泰国红宝石、木瓜柚、葡萄柚等新品种,推进电商与特色农产品融合发展,带领全村36户水果营销户、52户电商销售户,足不出户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此外,西坑村抢抓机遇,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探索“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旅游运营企业+村委会+合作农户”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西坑村党支部书记赖晓峰告诉记者:“村里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修缮十八起山‘红军洞’‘地下交通站’‘红军守望亭’‘红军种植园’等革命遗址,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展馆教室、餐饮住宿等功能区,打造西坑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振兴党建学院自2021年8月份投入使用以来,承接700多批次党建活动团队,40多场专题培训会议,接待超过6万名党员及群众参观学习,每年带动村财收入超20万元。“我们还鼓励村民就地自销蜜柚、白芽奇兰、果品蜜饯、土蜂蜜、土鸡土鸭等农特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赖晓峰说。
同西坑村一样以“产业引领+红色旅游”模式振兴乡村的还有新建村。新建村地处平和县国强乡西北部,坐落于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半山腰,平均海拔820米,拥有耕地2000多亩、山地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94.5%,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超2.1万个。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产业单一、信息不灵、人才短缺,这个革命老区村经济较落后。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年,出生于新建村的赖文达,从福州回到新建村。作为曾经的“厅级干部”,赖文达退休前是省物价局副局长,他放弃省城安乐生活回到新建村,时隔40多年后再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埋头苦干,短短几年间把新建村从一个远近闻名的“空壳村”变成“小康村”,山沟沟变成“闽南九寨沟”!
“刚回到村里时,河里看不到一条鱼,还散发着臭味。”赖文达觉得奇怪,调查后才发现,原来是农户将废弃的农药瓶随意丢弃岸边,雨水冲刷后导致农残流到河里,鱼儿无法生存。找到原因后,赖文达发动村干部、村民到河边捡农药瓶,还采取收购农药瓶的方式提升村民的环保积极性。很快,农药瓶“消失了”,岸边绿了,水也清了,鱼儿来了。
赖文达带领村干部对河道进行修整,污水改道、沟渠清淤、管网建设、垃圾入桶……随着暗夜公园、桃花岛、大戏台、小游园、篮球场、农家书屋等项目的陆续建成,慢慢地,村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生活的家园变漂亮了。
村庄更宜居了,村民的腰包也要鼓起来。“怎样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赖文达发现,新建村山高雾多,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发展茶产业。经过论证,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倡导村民“退柚还茶”,再由村里兴建“凤仙茶叶”厂,鼓励返乡乡贤承包管理。同时,以“一村多企”“一村多品”为发展模式,保护并利用好2万亩原始森林和2万棵古树,打造天然氧吧,发展吸氧旅游;建设4000亩毛竹生产基地,带动周边的行政村2万亩竹农种植户发家致富;引进单丛品种,建设茶业生产基地,创办茶叶加工厂、竹木加工厂、专业合作社等20多家;撬动文旅与农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旅游带动农副产品营销。如今的新建村,已从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村变成省级治理有效示范村、省级金牌旅游村和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