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中学占地面积75418.1平方米,建筑面积33351平方米。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52人,其中初中12班,700人,普通高中34班,1752人。全校教职员工180人,其中行政人员15人。在扎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该校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教”的方针,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大改革力度,面向二十一世纪,开创了新局面。
1928年,吕梓材校长亲赶菲律宾筹集建校资金两万元,并成立“旅菲南星中学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为吴记藿,董事长为吕珠生,董事柯孝爻、蔡长椎、苏必辉、柯贻以、高墀圆、高铭炮、陈照火、陈照聘、王载伟、王宣化、王新秀等。
1930年首届学生毕业,升学、就业均得到社会好评。
1934年学校副董事长郑明新、校董吕达民、陈苑植等多方筹款备材,计划构筑校舍,地方贤士吕尚盒、陈坚恩、陈坚摺、陈光焦、陈照叟、高标慈、陈光耀等捐献土地,新建校舍一座(原同字壳靠西部分),成为有独立校舍的中学。
1938年抗战期间,海内外失去联系,经费告缺,众乡贤推举吕达民先生代理董事长,承担经费,聘请名师,学校得以继续。生源来自溪美、洪濑、丰州、安海、东石、内坑、石狮、鲤城、惠安、同安、金门、漳浦,以及广东的潮州、汕头等地。这期间为防避敌机轰炸,学校曾迁至官桥漳里,1943年秋,学校迁回水头原址,此时,校舍面积已扩建一倍。官桥漳里、丰州歧山各设南星分校(官桥漳里分校于1951年独立建校,改名为五星中学;丰州歧山分校于1946年停办)。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转为公办,在党的领导下,经费、设备、师资等办学条件均得到明显的改善。1958年秋,学校增办高中,成为完全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一度改名为“前卫中学”。1973年恢复“南星中学”校名。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校步入正轨,日见发展。
1979年,学校校董会恢复,长期担任过董事长的爱国华侨、校友吕达民、吕超民、吕振河先生昆仲膺任名誉董事长,其弟爱国华侨、校友吕振万先生任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