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情况
1、学校概况
泉州理工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的中专学校,招生纳入国家计划,是一所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学校。学校校址在丰泽区东海街道东滨路1699号,占地面积35203平方米。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注重技能,突出特色,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学校在1989年被泉州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又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200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2010年连续被评为“泉州市文明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2、学生情况
现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3147人,本年度招生1506人,本年度毕业生为506人,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药剂、幼儿保育、建筑工程施工、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等八大类实用型专业。
3、教师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人数:1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兼职28人。教职工学历情况:研究生4人,本科119人,大专7人,其他17人。教职工职称情况:双师型20人,高级12人,中级18人,初级35人,其他21人,比上年度相比增长25.6%
4、设施设备
学校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校园自然环境幽雅美观。学校生均教学设备0.49万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5位,生均图书12.87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活动设施完善。
二、学生发展
1、学生素质
学校结合中职学生实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行“阳光德育”工程,帮助学生形成阳光心态。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广泛开展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导、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校还将法制安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健康教育等纳入课堂年度教学中,以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做人做事的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成人与成才同步的目标,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开设了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课程,聘请资深专业老师任教,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健康和职业安全授课与学习。根据企业岗位特点,制定了不同专业的职业行为规范。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环境,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举,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双证并重的办学模式。学校一手抓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手抓专业技能的培训,成立学习互帮小组,建立创新活动室,开展技能比赛,多举措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为88%,专业技能合格率为90%,学生顶岗实习前均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体质测评合格率96%、毕业率为94%。
2、在校体验
学校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等方式在学生中开展调研活动。2020年9月,学校对2019级秋季入学的二年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主要从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进行调查,回收了295份调查问卷,回收率达到98.3%。其中理论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88.2%;专业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82.5%;实习实训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0.5%;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2.8;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88.6%;校园安全满意度调查问卷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满意占总数的98.2%。
3、资助情况
学校始终把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校长吕清泉作为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来抓此项工作,并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严格贯彻落实资助有关政策,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实施办法,细化工作流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告家长的一封信》,发放、张贴《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单》、班会等途径,对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让每位学生和家长都知晓国家相关的最新政策。学校做到广泛宣传,规范评审,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并及时足额发放。2020年学校共有4720人次享受免学费,累计发放资金495.5万元;助学金累计发放215人次,累计发放资金21.5万元。
4、就业质量
学校就业工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专业,调整专业内容,使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贴近市场需求,构建了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完善就业管理制度,构建了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定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走访,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毕业生对企业和学校的满意度,并根据调研结果针对性的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对相关问题逐一进行反馈和整改,得到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先后下发调查问卷300份,就毕业生工作后的情况进行调研,雇主满意度97.60%,毕业生母校满意度99.20%,毕业生工作专业对口满意度100%,工作环境满意度95.67%,工资水平满意度98.67%,企业管理满意度95.33%,发展前景满意度89.67%,工作生活满意度97.67%,对工作情况总体满意度达96.17%,初次就业率达98.2%,就业对口率达94.29%。
5、职业发展
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建立和完善了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起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逐步走向深化。研讨了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类型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对接产业布局结构,明确了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全面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学校坚持面向职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在内的“三模块”课程体系。确立了“行业企业调研---工作分析--专家论证—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专业课程开发流程,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紧密贴近实际工作任务,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为实现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考证率、对口就业率”逐年提高,在“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中成绩获得了较大提升。
着眼于“校企融合,内涵发展,示范引领”高效就业的专业办学特色,确立以“德能相济,知行合一”为目标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专业逐渐形成“项目引领、工学结合递进式”、“全程项目、校企融合一体化”、“双平台、三方向、四阶段,多元立体发展”等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合作,创设“学做结合”的校内外实训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努力打造“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与企业的全方位接轨,真实体验生产组织管理过程,资源共享,文化互融。部分专业逐步形成了“理实一体教学”、“全程项目教学”和“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由企业、学生、教师“三结合”的“及时评估反馈、项目综合评议、真实业绩评价”等各具特色评价模式,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质量保障措施
1、专业动态调整
在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学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我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方面,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采用“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近几年来不断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系统科学地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和制订流程。
2、教育教学改革
公共基础课: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不断调整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开足开好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服装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1/3。同时,学校不断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革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设置:目前学校已开设专业10个,覆盖8个专业大类,办学层次为三年制中专。
师资队伍: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创新管理机制,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素质。学校根据教师结构、师资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现状,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在专业建设中重点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技术或管理人员用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和其他生产性实训。学校注重对全体专、兼职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跟踪评价,每年末通过师德调查、个人自评、同行互评、考核领导小组总评、学生反馈等途径进行考核,规范其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推动师德建设,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按照基本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相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通的原则,积极吸收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同时,学校主动面对社会和市场,明确以技能大赛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教学方式。要求每个专业必须通过2—3个职业技能考核,实施“多证制”,以此为标准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减少交叉重复,突出重点,强调职业培养,突出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实行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家知名企业主动将我校确定为人才培训基地。
信息化教学:学校有完善的安全及控制设备,包括防火墙、路由器等,运行多个数字化校园平台、教学实训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以及主页网站系统。学校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媒体会议室2间,部分教室配有“班班通”教学设备,鼓励一线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实训基地:学校建有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场地面积大,设备设施先进,数量充足,种类配备齐全。学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生产现场、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优势条件,弥补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在门类和数量上的不足,确保实验实训教学的实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教学资源建设:学校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将大量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题库等教学资源放入教学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库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免费资源,从而大大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同时,鼓励创建教师团队,开发研制教学课件、教学软件,积极打造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教材选用:学校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材选用与管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材选编小组,制定了教材选用与订购管理规章制度。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新趋势,合理选用高质量教材,教材供应渠道正规,及时保证教育教学活动和质量。学校以选取国家规划教材为主,同时注重校本教材的编写。各教研组相关教师按教学计划提出教材征订建议,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提交相应教材征订清单,由教务处审阅,校长批准后,按照教材征订的正常渠道定购,严把入口关。在教材管理方面,学校设立了教材库,确定了责任人,负责教材的进出登记和日常保管。
3、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把培养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思想品德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制定了教师行为准则,坚持开展教师政治学习,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提供更多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所有教师每学期参加一次的校本培训,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为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学校通过召开会议及组织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数字化校园应用等培训,逐步转变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在全校师生中达成共识。同时,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远程培训等方式,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提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形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教学为主、课堂讲解、示范教学为内容的教学体系。
4、规范管理情况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优化管理措施,狠抓常规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育科研,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
教学管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严格并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制定了涵盖教学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教学管理手册。每个方面都形成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通过在校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听(评)课(每学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听看课8学时以上)、实践教学巡视、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教学评价、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组成以部门领导、教师同行、学生为评价主体,每学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一次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张榜公布,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生管理: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周只有双休日白天可以自由外出),并推行中层以上干部、班主任值班制度,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从校园安全环境文化建设、文明礼仪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等六个方面加强学生管理,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三支队伍建设,构建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激励两个长效机制。
财务管理: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职责。为提高校内资金使用、分配的合理性,做到用款有计划、收支有标准、分析有资料、监督能到位。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收费规定和收费标准,不乱收费,学校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归口管理,执行收支两条线,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及时定额发放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定期公布学校财务收支状况。
后勤管理:确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后勤服务宗旨,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整洁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学生吃到卫生、可口的饭菜,推行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用餐制度落实。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共同营造温馨家园。加强用水、用电、办公耗材管理,倡导“节约型”校园。
安全管理:在完善学校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自查自纠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机制。学校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坚持实行三级值班制度,确保每个区域24小时都有值班人员。定期对校舍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实施两周一课的安全教育进课堂活动,以季节性安全宣传教育为重点,经常性地聘请当地派出所警官对学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开展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宿舍违禁品检查、校园安全值班巡逻、周边安全隐患排查等。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提升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求生技能。学校大门保安严格执行外来人员及车辆登记制度,加强对易发时段、重点区域的巡逻、电子监控,避免各类针对师生的侵害事故、事件发生。
科研管理:学校通过制度引导和经费支持,把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管理队伍建设:为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素质,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教育,每学期均召开管理干部会议,开设专题讲座,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管理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加强中层干部管理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鲜血液,激发年轻干部竞争意识、进取精神。
信息化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积极应用数字化校园平台,运用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登记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平台等系统实行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了系统排课、查阅课表、查阅授课任务、上传学生成绩、学生成绩查阅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并逐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努力提高全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以适应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收集、管理和使用学科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基础型课程的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教学手段。
5、德育工作情况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丰富的德育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以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为重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濡染。学校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即用环境濡染心灵、用活动唤醒自我、用赛事重树自信、用榜样引领方向、用媒体熏陶人格、用制度看守道德。并在全校积极推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推进了德育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层次,形成了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德育课教学突出政治思想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法制、健康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突出针对性,结合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同时我们通过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拓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从而开始人生的第二次起跑。
6、党建情况
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时刻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发展;设立党员先锋岗,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特别是2020广大党员积极投入防疫第一线,捐款捐物,为学校做好防控疫情工作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受到上级党委的好评。
四、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校企合作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共赢的发展模式。
2、学生实习情况
学校充分发挥实训、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从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入手,培养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强化实训教学管理,建成了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学校制定了《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积极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同时实行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制度,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对阶段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顶岗实习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学校还组织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为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集团化办学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企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职教综合实力中的作用,打造职教品牌,我校积极探索与行业内各大企业,努力实现学校与学校、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五、社会贡献
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实训环节训练,鼓励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学校还推动用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贯穿于教学、实训、实习和实践全过程。促进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成熟,加大了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
2、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条件等资源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引擎”。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校外便民服务咨询点,帮助市民解决相关问题;积极倡导教职工义务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捐赠、心理咨询、帮扶等“献爱心”便民服务;承接公务员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考务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向公众充分展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传播职业教育正能量、好声音、新形象,扩大了我校社会影响力。
六、举办者履责
1、经费
2020年,我校预算总收入基本满足现有学校条件改善和教学设备投入,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或截留经费等现象发生。
2、政策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特点。与行业内院校和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探索建立符合现代服务业和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多元化办学方向,落实和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坚持走现代职业教育创新之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合作办学及共建精品专业,促进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和水平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培训水平。三是强化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管理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学校按照“高标准谋划、精教育管理、强特色发展”的总体教育工作思路,进一步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就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在办好原有传统及特色专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七、特色创新
案例1:校园精神文化创新。
以“正心善学,勤奋进取”为象征的核心文化,以适应未来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做事先做人”。学校的德育除对学生的品质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一致外,还应结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教育。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构建起以理想前途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职生励志教育体系,初步彰显出学校的德育特色。“严谨治学”就是学校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中心,加强教学改革,培养文化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职业预备人才。
传承“正心善学,勤奋进取”就是要培养学生“忠诚服从,勤奋耐劳,弘毅知行”,即培养学生忠诚于本专业,忠诚于企业,讲诚信,服从指挥,树立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实现知识、技能、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传承“崇德尚能”还要求教职工做到“忠诚踏实,敬业执着,弘毅知行”,即要求教职工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敬业学生,具有坚忍不拔、耐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执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个人和学校共同发展的远大抱负,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案例2:学生管理特色创新
从新生入学开始,狠抓入学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鼓励表扬先进,曝光教育违纪行为。宿舍内务和餐厅就餐实行军事化管理,教育学生坐有坐样,站有站样,语言文明,行为规范,见到老师实行问候礼,培养良好习惯,提升个人素质。
学校实行保卫门卫制度,为学生统一制作校服和学生证胸卡,出入登记;实行早晚会制度;班级卫生实行“两扫两捡”制度,每天上课前卫生打扫,课后垃圾捡拾;每周三大扫(即周一、周三、周五第三节),全校卫生大扫除;利用班会课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消防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在用电、交通、饮食、网络、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每月对宿舍进行管制刀具、打火机、大功率电器、抽烟等违禁物品全面清除和收缴,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精神面貌日益更新。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招生方面:由于普通高校、高职扩招,普通高中门槛降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社会上对中职学校存在的固有偏见等多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招生压力,招生进来的生源质量较差,增加管理的难度。
教育教学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继续提高。
校企合作方面:深度不够,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长效机制尚需完善。
2、改进的具体措施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努力拓宽办学渠道,寻求合作单位,考察市场需求,争取开展订单式招生培养,扩招生源,广固办学基础。
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不断添置、更新实训设备,对实训场地进行模拟生产场景改造,不断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培养合格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严教融合、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体系。
泉州理工学校
2021年1月